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第二次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次研讨会着重讨论近期上演的6个剧目,分别是蒙古剧《驼乡新传》、彝剧《杨善洲》、河北梆子《定都》、侗族小戏《行歌坐月》、白剧小戏《接财神》、彝族古剧《撮泰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由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中国评剧院承办。

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组委会成员及全体开幕式演出人员合影

蒙语好来宝《火山草原察哈尔赞》

彝剧小戏《喝三秒》

原生态苗歌《梭乃惹》

  10月20日上午,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第二次研讨会在中国评剧院小剧场召开。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戏曲评论家贾志刚,国家一级编剧、河北省戏剧家协会顾问、艺术指导、中国戏曲文学学会河北分会主任陈家和,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海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馗,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悦,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何玉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常务理事、戏剧评论家洪业,贵州省文化厅国家二级编剧谭佩,以及部分院团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着重讨论近期上演的6个剧目,分别是蒙古剧《驼乡新传》、彝剧《杨善洲》、河北梆子《定都》、侗族小戏《行歌坐月》、白剧小戏《接财神》、彝族古剧《撮泰吉》。会议开始,与会专家听取了这6出剧目创作与演出的情况,并对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给予了很高评价。随后,各位专家就剧本创作、音乐、舞美、表演等细节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谭志湘表示,近期的6个剧目都非常优秀,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他指出:“戏剧创作要重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要通过生活的真实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真实。”贾志刚用“在路上”三个字评价现阶段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他说道:“现阶段的少数民族戏剧依然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可进步的空间很大。”洪业指出,少数民族戏剧中的歌颂抒情要和戏剧冲突相结合,深入挖掘人物的真实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陈家和就剧本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同时表示,剧本创作一定要注意生活化的问题。李悦认为,每出戏剧都各有优点,“《驼乡新传》长短调的歌唱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大气磅礴;《杨善洲》以情动人,有艺术感染力,具有现实意义;《定都》演员表演功底深厚;《行歌坐月》朴实无华;《撮泰吉》古朴震撼。”王馗表示,在这几出戏中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非常可贵。谭佩谈到,“少数民族戏剧的特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也是我们必须保有的”,同时她也提出了“少数民族语言在戏剧中是否应该加工”的问题,引发与会专家思考。何玉人在研讨会上非常欣喜地表示,在这些剧中看到了一代青年编剧的成长,他说:“中国戏剧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编剧问题,然而在这几出剧中,我看到了一代青年编剧的进步。”最后,海震对本次研讨会作总结并补充发言,希望各院团积极听取专家意见,以饱满的创作热情为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由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中国评剧院承办。在10月12日至26日会演期间,将有11个少数民族剧种的15台19个优秀剧目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中国评剧大剧院、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陆续上演。其中有独具特色的彝剧、藏戏、蒙古剧、朝鲜族唱剧、壮剧、白剧等,其中更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参加会演的剧目具有“绿色”、“特色”、“本色”的特点,本届会演的组委会表示,希望通过对少数民族优秀剧目集中检阅式的会演,让全国观众欣赏到“纯绿色”、“无添加”、“接地气”的少数民族戏剧表演,让少数民族戏剧这个“冷门”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新“热点”。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 网络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消费建议。如发现稿件侵权,请联系我们